不知道各位丁友知不知道狗狗的丁丁是有骨头的,大部分哺乳动物有阴茎骨。这就保证了动物交配的成功率。
阴茎骨是某些哺乳动物阴茎内的骨骼,是不与身体其他骨骼相连的异型骨骼,主要为棒状,平时藏在动物的肚子里,需要的时候由一组肌肉把它推到阴茎的肉质部分中。
没有阴茎骨的阴茎勃起则完全依赖充血。
多种真兽下纲的哺乳动物有阴茎骨(雄性)和阴蒂骨(雌性):
灵长目:不包括人类和蜘蛛猴。
啮齿目(啮齿动物):但不存在于近亲兔形目(如家兔、野兔等)中。
食虫目(食虫动物):包括鼹鼠、鼱鼩和刺猬等。
食肉目:包括许多广为人知的科,如熊科、猫科、犬科、鳍足亚目(海象、海豹、海狮)、浣熊科(浣熊等)、鼬科(水獭、黄鼠狼、臭鼬和其他)。
犬型动物的阴茎骨通常比猫型动物的要长。
翼手目:蝙蝠等。
阴茎骨是演化最怪异也最不可思议的产物之一。它是一种“骨外骨”(extra-skeletal bone),也就是说它并非附着在其余骨架之上,而是精巧地悬于阴茎的末端。
不同动物的阴茎骨大小不一,小的不到一毫米,大的接近一米;形态更是千奇百怪,有的像尖刺,有的像叉子。
海象的阴茎骨会被轻易误认为长达半米的棒子,长度能达到身体的六分之一;而环尾狐猴的阴茎骨只有厘米级,长度只有身长的四十分之一。
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阴茎骨
阴茎骨可以在某些哺乳动物身上找到,但不是全部。多数灵长类雄性具有阴茎骨,所以没有阴茎骨的人类算是一个特例。
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,人类雄性也会在阴茎末端的软组织中形成骨头,但这不能算阴茎骨,而是一种罕见的畸形。
在一项发表于《皇家学会报告B》上的新研究中,研究员研究了阴茎骨在哺乳动物中是如何演化出来的。
使用的办法是,基于不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(也就是所谓的系统发生学),研究阴茎骨在这些动物里是如何分布的。
研究发现,阴茎骨的首次出现晚于有胎盘和无胎盘哺乳动物分化之后(约1.45亿年前),但是早于灵长目动物和食肉目动物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现之前(约9500万年前)。
研究还显示,灵长目动物和食肉目动物的共同祖先有阴茎骨。因此,这些动物中没有阴茎骨的那些,比如人类,一定是在演化过程中把它丢失了。
那么,到底为什么动物一开始会需要在丁丁里长一根骨头呢?
关于阴茎骨可能带来的好处,科学家提出了几种理论。
对于一些物种来说,比如猫,雌性只有到交配时才会排卵,因此有人认为阴茎骨可能有助于刺激雌性,触发排卵。
还有一个名字有点色的理论,叫“阴道摩擦假说”(vaginal friction hypothesis),认为阴茎骨就像鞋拔子一样,能让雄性克服一切摩擦力,把自己塞进雌性体内。
最后,还有人认为阴茎骨有助于延长插入式性交(即阴道性交)的时间。
延长性交的意义远远不止是消磨一个愉悦的下午,对于雄性来说,延长时间能避免雌性在他的精子发挥作用前逃脱,和其他雄性交配。
这一理论为“挡屌”(cock-blocking)一词带来了全新的意义。
在灵长类的整个演化过程中,有阴茎骨总是和更长的插入式性交时间(超过三分钟)有关。
另外,在灵长类中,如果一个物种的雄性插入式性交时间更长,那么它的阴茎骨倾向于比时间更短的物种雌性要长得多。
还有一项有意思的发现,就是如果一个物种的雄性面临着更激烈的择偶竞争,它们的阴茎骨就比择偶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物种要长。
那么人类呢?如果阴茎骨对争夺配偶和延长性交时间如此重要,为什么我们没有?
一个简单的答案是:人类不属于“长性交时间”梯队。男性从插入到射精的平均时间少于两分钟。
然而,尽管倭黑猩猩每次性交只用15秒,它们仍然拥有阴茎骨,虽然很小(大约长8毫米)。
所以是什么让我们不同呢?这可能和我们的择偶策略有关。人类雄性(总体而言)面临着最小的择偶竞争,因为女性一般每次只和一名男性性交。
也许,压垮阴茎骨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光是较短的插入式性交时间,还有这样的交配模式。
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一点一滴地了解这块最不寻常的骨头的功能。
看起来明显的是,物种的择偶策略推动了阴茎骨的演变,至少它是原因之一。
目前看来,面对激烈的性竞争时,阴茎骨似乎越大越好。
参考资料:Matilda Brindle,theconversation.com, How penis bones help primates win the mating game – and why humans might have lost theirs